『(路過)這個是真人嗎?』,我每次聽到這種話吐槽魂一整個就起來,
我的臉頰其實沒有光滑到哪去耶,為什麼每次都被誤會啊。
我可以理解人們大部分都憑眼神去看一個人是否存在,
但我偏偏是那種站了好幾小時可能完全都不會被注意的類型。
在這社會中,單身男性走在街上受矚目的程度明顯比女性低,
除非他真的很帥,不然就是奇裝異服。因為男性是偏視覺的性別,
社會教育及媒體強化了這分別,也灌輸被觀看的客體:
也就是女性要打扮得漂亮體面才能受到大多數男性的矚目,
大多數女性也因此將外貌視為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進而去遵循社會主流認為美的審美觀,讓一般男性比較不會被注意。
--
『為什麼要矇眼?』,矇眼的目的是為了擺脫長年下來被灌輸的外貌審美觀,
讓我能夠不分彼此而不帶批判地去擁抱任何一個人和寵物。
當我矇眼時,我已經讓這份擁抱提供給在場的所有人,
任何人都能上前,誰都不會被約束。不過我也理解大部分的人都是成群同行,
我也不乏聽到有許多起鬨的狀況,因此這不是我能決定的,
我只能保證在此時此刻,我在這裡,我願擁抱,也願聽你說。
當然另一方面當他人要向我擁抱時,肯定會有諸多的價值觀判斷,
首先會辨識我的性別,還有我的身形是否為對方所喜好,
以及他的感情狀況,與同行的人是誰,現場圍觀的狀況…太多太多了。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願意擁抱的人一定相信愛與和平(Love & Peace),
這是Free Hugs一直以來的意涵:我們都希望這世界不要再有貧窮、
戰爭、或各種對生物及人類的壓迫及剝削,並讓這份愛傳播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我能吃素時就吃素,雖然我還是有錢可以消費。
我理解工業化生產肉類對環境的破壞,縱然我無法感同身受他們的苦痛,
但如果我不忍見鴨子被砍頭,那又憑什麼要他人為我代勞?
故我也接納任何寵物,因為我知道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值得被愛。
--
矇眼除了讓擁抱不分彼此,更重要的是對方可以與我對話,
訴說他們可能從來都不敢講,可能甚至他們連家人也無法訴說的事情。
『我覺得我是雙性戀,但我不知道怎麼跟家人、朋友和我男朋友講。』
其實我在一開始要進行行動時,我就知道我一定會遇到性別的困擾,
中華民國政府下的性別教育到現在還是缺乏情感及性向的基本知識,
導致為人父母大多都很不能理解除了異性戀之外的感情觀念,
讓青年學子女多半只能靠體制外的自學和網絡的連結建立他們的認同感。
我認為性別教育是重要的,多元性向是人權的一部份,
你不會希望有人一直指指點點你感情事的五四三,
或者是婚姻中被公婆下養育子女的指導棋吧。相對地,
當我們能夠包容多元的愛情形式而不去妄下批判及輿論,
同性戀、雙性戀、泛性戀和無性戀等等才真能不受壓迫地生活。
最後那份話語會被我不帶批判地留著,分開後你我互不相識,
只留下了那份回憶,以及只有你才會知道我們留下的合影。
--
『你能拿下眼罩嗎?』,不行,承如上述,我不能拿下來。說實在的,
在這網路氾濫的時代,要看我的樣貌其實網路搜尋我的粉絲頁就看得到了,
而且我個人的帳號從來都沒有想要隱藏的意思啊。
所以到底為什麼你需要看我長什麼樣子呢?這份擁抱要看長相才算數嗎?
我會認為現代大多數人太仰賴視覺,進而被神迷目眩的廣告文化吸引。
看看台灣的招牌文化,各種霓虹燈閃耀,有時明明店收了燈還是開著,
更不用說仰賴外貌去尋覓對象,及注重外貌去尋覓伴侶的愛情觀。
這些都是視覺的,忽略了我們看不到的,更重要的:心。
一家好店不用招牌,只要口耳相傳也能生意興隆。
一個好伴侶不用很美很帥,只要溫柔體貼及理解彼此,
並對後代子女的未來願景共同負起責任就能互相扶持。
因此你如果顧著想看我的容貌無疑是想證明你內心的一些什麼,
那對你來說其實沒有那麼重要,只是滿足你當下的某些批判罷了,
批判可能是貶低的,可能是帶有期望的,進而讓你做出結論,
這結論將讓你偏離這個行動本身的目的與意義,
並強化更多性別刻板印象,使你更難理解我矇眼的必要性。
--
我矇眼不分彼此的敞開是因為所有生命都值得被愛,
這份擁抱能在彼此互不相識的情況下讓感情流動,
並可以毫不隱瞞地表現情緒而不受對方主觀的批判所約束;
我矇眼不分對象的聆聽是因為所有想法都值得被容納。
縱然我當下的回應可能解決不了什麼問題,但我認為光是聽就夠了,
那會讓對方知道他自己不是被這世界遺棄,並讓他能再向前一步。
他們也將會以他們自己願意做的方式讓愛繼續傳播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